发布:2021-03-20 13:34:50 关注:33685次
专业要求:专业不限
发布时间:2021-03-19
职位类型:国家级人才项目
年龄要求:详情见公告
性别要求:不限
职称要求:不限
学历要求:博士及以上
用人部门:
工作经验:不限
工作性质:全职
招聘人数:不限
应聘条件:
不限
携手华工,点亮未来
海外优青项目·云论坛
2021.03.23
北美专场 09:00(北京时间)
亚欧专场 16:00(北京时间)
专场介绍: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资助期限3年,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为此,华南理工大学隆重推出"海外优青”项目专场招聘,向全球青年拔尖人才发出诚挚邀请,欢迎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申报项目.
海外学者报名参加云论坛后,学校将另行发送邀请函。
项目相关:
申请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出生日期在1980年9月1日以后;
●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在2021年4月30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オ的发展潜力;
●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19年9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岗位及待遇
●事业编制,教授学术头衔、博士生导师资格,保证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博士后招收人数不限。
●科研启动经费200万元。
●优厚的薪酬,享受社保、公积金、医疗等福利待遇。
●安家补贴150万元(不含地方政府配套);或校内租住房及一定的安家费。子女可入读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和实验学校。
●办理广东省人オ优粤卡,可实现落户、子女入学、社会保险、购房、购车等14项人才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并在出入境、医疗、交通、贷款、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先便利服务。
●对学校广州国际校区引进人才,可申请享受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相关优惠待遇。
联系方式:
单位 | 姓名 | 办公电话 | 电子邮箱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王莉 | 020-8711035 | wangli@scut.edu.cn |
建筑学院 | 廖文飞 | 020-87114747 | wfliao@scut.edu.cn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赵庆 | 020-87112145 | rsqzhao@scut.edu.cn |
电子与信息学院 | 何燕华 | 020-87111435 | eeheyh@scut.edu.cn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唐霜 | 020-87112846 | yjshtang@scut.edu.cn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朱仕清 | 1020-87113735 | sqzhu@scut.edu.cn |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赵静 | 020-87112841 | zhaojing@scut.edu.cn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刘周慧子 | 020-22236011 | fehuizi@scut.edu.cn |
数学学院 | 田慧中 | 020-87113468 | mahztian@scut.edu.cn |
物理与光电学院 | 李志巧 | 020-87113934 | lzqiao@scut.educn |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 郑莉娟 | 020-87111804 | zhenglj@scut.edu.cn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彭情 | 020-39380252 | csrs@scut.edu.cn |
电力学院 | 孙云飞 | 020-8711315 | yfsun@scut.edu.cn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郑美洁 | 020-9380601 | mjzheng@sut.edu.cn |
环境与能源学院 | 陈冰琼 | 020-39380508 | bqchen@scut.edu.cn |
软件学院 | 罗蝉 | 020-39380218 | luochan@scut.edu.cn |
医学院 | 魏先鹏 | 020-39381183 | iexpwei@scut.edu.cn |
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涂紫菱 | 020-39380916 | tuzl@scut.edu.cn |
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吴恙 | 020-22237323 | yangwu@scut.edu.cn |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 贾晨辰 | 020-81182104 | jiachenchen@scut.edu.cn |
微电子学院 | 陈颖源 | 020-81181623 | yingyuan365@scut.edu.cn |
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李紫薇 | 020-81048530 | rsbrc2_gzhos@gz.gov.cn |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百年风雨传薪,华南理工大学立足南粤、扎根中国、面向全球,不改初心育一流人,不忘来路建一流大学。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三校区交相辉映,获批首屆“全国文明校园”,是教学科研的理想之地。
百年文脉
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海纳百川,高起点出发,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汇集了华南、中南地区理工科领域的精英,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堪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探路者;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办学指标飞跃上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稳居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校行列。当前,学校迈入新百年办学的新征程,将大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2001进入“985工程”行列
2004大学城校区建成,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迈入综合性大学行列
2017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2018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建成,布局前沿交叉学科,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深度合作,致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
2020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200强、 us news世界最好大学排名前300强、2020年度自然指数榜单全球百强
卓越學科
华南理工大学从建校伊始一直坚持学术立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形成特色、协调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加快提升学科水平,形成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格局,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
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个学科领域esi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化学
10大学科领域esl前1%: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物理学
名師巨匠
“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校自创建起,就集聚了一大批具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等世界名校背景的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专家。例如,工程力学专家罗明燏、电子专家冯秉铨、测量专家陈永龄、土木结构专家陆能源、造纸专家王宗和......当前,学校迈入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人オ作为强校之基、立校之本,对标世界一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现有全职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13人,国家级标志性人才300余人。
高徒辈出
华工历来重视人オ培养,早在1999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又提出培养“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技型的企业家。华工输出一批批卓越工科人才,对国家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享有“企业家的摇篮”和“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近年来,华工先后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企业家、工程师的摇篮
从超级班走出的“中国彩电三巨头”
tcl董事长李东生,创维集创始人黄宏生,康佳集团前总裁陈伟荣
新生代创新创业英才先后上榜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荔枝微课创始人/ceo黄冠,l3 bioinformatics联合创始人罗锐邦,l3音乐科cto陈国强,有米传媒创始人/ceo陈第,齐悟ceo王一
新能源汽车“埔军校”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华工的校友占据了半壁江山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学校启动“新工科f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等关键核心能力,能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工科领军人オ。华工广州国际校区作为国际化“新工科”教育试验区,率先试点实施“新工科f计划”,有效实践了校区“创新导向教育”和“在地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通过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高端平台,让每个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应学院和学科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合作,采取课堂教学小班化、全英文授课的探究式教学,实行课外教育“现代书院制+全程导师制”等系统性创新举措,全面助推卓越工科人才培养。
硬核科技
近年来,学校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广东急需”的发展定位,坚持科研工作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学校现有28个国家级,203个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016年以来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15亿元,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超160项,其中2019年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6-2019连续四年入围“路透社top75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位列大陆高校前10;2019-202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科技创新30强前3名…...同时,学校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0》中,学校科技创新指数高居全国第三。
全国高校专利排名
累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2009年以来):第1位
专利技术指标(2015年):第1位
历届中国专利奖获奖总量:第2位
重大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5个
获利获奖:
2018年获中国专利奖7项,其中银奖2项、优秀奖5项;
2019年获中国专利奖4项;
连续两年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专利实力:
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奖排行榜百强名单》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
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0(高校)》位列第三位
pct专利申请:
2018-2019年pct专利申请量全球教育机构前五、中国高校前三
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胡文莉
联系电话:+86-20-22236076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转载请必须注明,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其他教职工招聘